查看原文
其他

博士生当中学老师,是孩子们的幸运

E姐和美少女们 高能E蓓子 2022-10-10



9月1日可以说是全国宝爸宝妈要撒花庆祝的日子,终于“神兽归笼”了。


在一片家长狂欢的气氛中,一条消息悄悄爬上热搜:#深圳中学新入职教师几乎全是博士#



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,深中今年新入职的教师来自国内外各大学府,而且博士比例超高。


视频截图来源:九派新闻


学校招聘人员说,这不是第一年招聘硕博高材生。翻看深中历年的招聘信息也印证了,至少从2018年开始,门槛就是“应届优秀博士、硕士毕业生”。


其实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,“博士生当中小学老师是大材小用吗”就曾引起过一波讨论。



不止深中,在一些新闻和网友评论里我们可以看到,很多省市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都越来越高。



深中新教师名单被关注之后,更在网络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


支持的人们认为,教育事业就是要靠高等人才来搞,师资力量强了全民教育素质才能越来越好。而且论什么学历,毕业后就业都是个人选择,高学历就业就一定得上价值吗



反对的则表示,国家培养一个博士要十余年,这是一种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;“学历内卷贬值”,本科以下学历找工作越来越难;还是说这些人根本就是看重了薪资待遇等等福利条件?



所以高学历人才毕业后当老师,到底算不算“高射炮打蚊子”?



基础教育才不是蚊子!



关于清北博士“低就”中学教师的问题,社会舆论其实已经讨论很久了。


在反对的声音中,有一部分家长担心清北的高材生们茶壶煮饺子——会学不会教。这种现象肯定也存在,但我认为其中更多是“高分低能”的固有偏见。



大家未免把别的新科教师设想得太好了,难道常规路径录取的新人教师们一来就“会教”吗?哪怕是北师华师这样的顶级师范的专业毕业生,刚接触实际教学工作时也同样会不适应,花几年和学生磨合是常态。


其它普通院校和社会招聘,问题可能更严重一些。新教师普遍都“不会教”,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,找到适合自己、适合环境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漫长的努力。



清北高材生的适应期未必比优秀的师范生们短,却也不见得比普通老师更长。


教师这个职业,不同的学历背景各有优劣势,清北博士们的劣势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来弥补,但他们的优势譬如前沿的专业视野、自主构建的高效学习方式、与行业顶尖水平的深度接触……这些是别人很难拥有的。


我也并不觉得博士教中学生是“高射炮打蚊子”,实际上,在清北的黄金年代里,有许多大师级的知识分子都曾经在中学任教。


史学大师钱穆在中学教过历史,蔡元培、朱光潜在中学教过哲学和美学;朱自清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国学教过国文,老舍也曾在南开中学任教……


 

教学当然是有方式方法的,但一切方法和教育科学最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。民国的精英中学用朱光潜教美学效果极好,钱穆的门下也可谓桃李芬芳,没有人质疑过朱自清懂不懂教学方法,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。

 

朱自清教语文、朱光潜教美学这种“原子弹炸蚊子”之所以成立,是因为大师们的“长处”足够长,能完全覆盖掉那些可能的短板,这也是精英教育的通行做法。


钱宾四先生的课,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深邃的历史视野,构建扎实的史学功底,纪律管理如何,并不是重点。钱先生在《中国史学发微》讲义中畅论“世运兴衰,人物贤奸”,当时课堂如何,遥想之下都令人神往。


况且实际上,精英学生几乎也不存在常规意义上的“管理问题”,更需要的是令他们服气的知识和价值输出,是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。


看看深中老师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开设的选修课题,都走在前沿,能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激发思考能力,是能够构建认知优势的。



“高射炮打蚊子”这个说,是在观念上先定义基础教育是“蚊子”。基础教育并不全是简单粗陋的,同样是美学基础,乡村教师给学生的东西和朱光潜给的,毫无疑问并不相同。



这个话题里,我唯一忧虑的事情,就是教育公平,毕竟“名校+精英”的模式过分精英化,甚至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。

同样是基础教育的知识习得阶段,有的孩子有高射炮,有的孩子只有水枪……这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。



高学历低就业,本身是一个伪概念



说名校博士当老师是“低就”,可能从根本上就是个伪问题,因为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“低”。


当农民、送快递、卖猪肉、收垃圾……这些算“低”吗?


平时吵吵着所有职业都同样值得敬佩的人们,在看到高材生做着不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工作,也有跑出来喊“上学读书有什么用”的。



“北大屠夫”陆步轩决定去卖猪肉的时候,曾遭到很多人的指责,就连他自己也怀疑过,从事这份别人看起来很low的工作,是不是给母校“抹了黑”。



后来他同北大学长陈生一起试着“靠数字化养猪”,带领官湖村脱贫致富,很多村民靠养猪住上了好房子开上了豪车,有些村民甚至一年收入达百万。



一步步地,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品牌,开办了“屠夫学校”培养养猪人才。他们对于行业的改变和进步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
然而直到现在,有高材生慕名而来学习技术的时候,依旧会被自己的同学嘲笑。



张天一从北大法学系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,东凑西借瞒着家里开了个米粉店,起初对他抱有厚望的家长也是崩溃的。



他的米粉生意越做越大,也创立了自己的米粉品牌,而后来在节目中遇见董明珠,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之后,董明珠还是千劝万劝让他“把米粉店关了,我用我的平台把你打造为世界最一流的律师



单机游戏主播女流66(石悦),06年以内蒙古理科状元的成绩被清华建筑系录取,2011年以免推生资格进入北大深造,让她出圈的却是一篇“读完清北却成游戏主播”的文章。


质疑的声音很熟悉,“浪费教育资源”“当主播干嘛考清华”“不成为国家栋梁可惜了”……



而石悦的回答是“选择做什么是我个人的决定,对于她来说,清北学霸的标签反而成了一种压力。



人的职业选择理应是自由的,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。


同样是高材生,似乎很少有人说李雪琴、庞博、鸟鸟等站上脱口秀或综艺舞台的高材生,不用说经在行业内取得一定成绩和地位李健、水木年华等等,他们“低就”了吗?



网友的观点就不一定那么客观了,很多人对职业的好坏高低评价都是“能否拿得出手”,对于名校学霸则要求更高,能养活自己、对社会有贡献不够,他们“必须成为栋梁”为国家做贡献”


考公务员就是“高就”,中学教书就是“低就”,这观念本身就有问题。一说教书育人本是高尚的事业,没有“丢不丢人”的道理;再来讲,他们的选择或许没有那么“勇敢”,却也绝不可耻。


有人心存志远就有人崇尚理想,有人喜欢冒险就有人向往安定,这是人性。


中传毕业的硕士姚沁文做毕业论文时接触了房产中介,意外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兴趣,便不顾众人反对投入了房地产事业从头做起。


人可以追求精神的高洁,也有权寻求物质中安逸的暂栖,如果向往一种生活,那就去追求,这和教育背景如何并没有关系。


家境优越的清华社会学博士石嫣毕业之后去农村种地,回归田园自然是她向往的生活,用自己的知识为农业做出一点点改变是她的理想。


诚然,社会对“高学历人才”的固有印象是他们应该进高校、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,去探索人类的星辰大海。



可现实情况是星辰大海也有可能“人满为患啊!


清北博士也要吃饭要生活,外界只管非议清北博士去中学,却不管他们能去哪,豪门中学待遇高、编制稳定、压力也不像科研圈那么巨大能保住一部分头发,为什么不能去?


双向选择,结果双赢,对学校和博士们来说这样的选择都是合理的。




结 语:

 


很有意思的是,现在偶尔有文章提起民国时期南开中学、春晖中学的“天皇巨星”教师阵容时,评论里满是向往;《清平乐》的书院中出现欧阳修、晏殊、范仲淹等“全文背诵天团”的时候,无数弹幕刷“把羡慕打在公屏上”。

 

可现实里中学出现清北博士“低就”,就有许多人显得忧心忡忡……这是什么逻辑呢?


中学并非“低就”,择天下英才而教之,是人间的大功德。夫子云,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”,可有人曾说夫子大材小用?

 

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大幸运,这个“好”字不仅指的是深夜里批改作业或者对学生的关心事无巨细、认真负责。师生的际遇本可以多姿多彩,若你能遇见“少年喜谈兵”的落拓不羁的张载,就可以亲近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阔大情怀;当你遇见程门立雪的杨时,便是成为谦谦君子的机会。

 

清北博士的问题,其实在于他们和一部分人所想象的“中学老师”形象不符合。但人是自由的,也是多彩的,正如清北的毕业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希望的人生,中学的孩子们,也理应可以从老师那里收获更多关于“遇见”的可能。

 

总体而言,我认为博士们去中学无所谓“低就”,并且利大于弊。他们能去中学,是孩子们的幸运,我们应该替他们双方高兴才是。

 

敬自由,敬万千人中这场磊落而充满可能的相遇。

 






今天的话题是:


你怎么看待优秀博士生当中学老师?


来评论区说说吧~





上一篇:“滚二代”小棉袄,让摇滚老炮瞬间变温柔


拓展阅读:


女孩生而为高山,张桂梅校长用“偏激”打脸偏见

看似抓马的女星,教育理念也酷到飞起?

开学第一天,他们也在为孩子的作业头痛?

舍掉孩子的快乐,家长能得到什么好处?

田埂上的芭蕾女孩,她们比大片更励志

穷人家的孩子学艺术,只能变成“会琴棋书画的韭菜”?






-今天头条の主笔-


你的小仙女E姐,睿智的河马君&聪明的油梨


   责编:菜籽    美编:树懒 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